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发起人为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有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后在上海陆续办起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创造社的成果: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贡献最突出的文学社团之一。成立于1956年,她的创建者,是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
他们最纯洁的信念孕育了“五四”,同时他们先锋的姿态也确立了校园文坛乃至中国文学界中五四文学社的地位。
2、语丝社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
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3、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4、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20世纪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学者怀着挽救“国粹”的想法掀起了“整理国故”运动。
5、创造社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
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