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最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12。
佛教史研究:季羡林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能够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者。他将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探索了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2。
吐火罗语研究:他早期的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种成功的方法。从1948年开始,他对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了译释,并在1980年针对新发现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吐火罗语A版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打破了对吐火罗文发现地在中国而研究工作在国外的传统观点12。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季羡林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包括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时间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他还论证了《西游记》中有部分内容源于印度的说法,强调了中印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创新1。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季羡林在80年代主编了《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此外,他还撰写了10万字的前言,这在国内西域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他完成了《糖史》,这部作品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三洲的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季羡林翻译了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次巨大工程。
不是。
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儿子: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季羡林此时便扬言要与之断绝关系。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这句话反映了季羡林对亲情、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名誉、地位等外在事物的看法。他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纯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物质追求的轻视,显示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