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楼梦》主线剧情外,还有一些插曲和人物小故事,比如:贾母选婿、薛宝钗出嫁、晴雯抄诗等等。这些小故事或许对整个大故事的发展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它们无疑丰富了作品的情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
这些小故事也有许多的名字,比如《贾母选婿》、《薛宝钗出嫁》、《尤二姐卖花》等等。尽管这些故事只是整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红楼梦世界。
第一个故事情节是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刘姥姥通过与贾府攀亲,得到了援助,使庄户人家度过难关。她在贾府住了一段时间,与王熙凤、贾母等人相处融洽,留下了巧姐。贾府被抄后,刘姥姥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找回巧姐。刘姥姥费了好大劲才把巧姐赎回来,最终将其带到乡下。
第二个故事情节是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设午宴并提议行酒令助兴。鸳鸯为令官,三次行了令牙牌助兴。凤姐和鸳鸯为了逗贾母高兴,故意捉弄刘姥姥,让刘姥姥多喝酒,误入怡红院,在宝玉的床上睡了一觉。
在《红楼梦》中,"凤求鸾"的隐喻是指王熙凤的悲剧命运以及其与贾琏婚姻的不幸。
在小说的一个情节中,贾母在荣国府举办的元宵节宴会上听到了一出名为《凤求鸾》的书曲。刚开始,她对这个名称表示赞赏,但当了解到故事内容后,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来,这出戏讲述了一个名叫王忠的乡绅和他的儿子王熙凤(与小说中王熙凤同名)的故事。贾母立刻洞察到了这部书的寓意,并评论道:“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 这句话表明了她对故事情节的预料和对现实生活的联想。
此外,作者曹雪芹通过这种巧妙的安排,用“凤求鸾”这个名字来暗示王熙凤与贾琏的婚姻关系。王熙凤是小说中极具个性的女性角色,她聪明、强势,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她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矛盾,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小说中,王熙凤被比作“凤凰”,而“鸾”通常指代美好的姻缘。然而,“凤求鸾”在这里却暗含讽刺,因为王熙凤虽然有着男子般的才干和志向,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理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
总的来说,“凤求鸾”这一隐喻深刻反映了王熙凤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她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