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制作银器的工匠。唐代时产生了在银饼上刻匠师名款的先河,他们也被认为是第一批有名有姓的金银器制作名师,如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银饼,上面刻有:“怀集县齐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铭文,高童就是唐开元年间的银匠。
唐朝
在唐朝时期,银子的计量单位是“两”。1两银子等于50文钱(货币单位)。“两”是一个通用的重量单位,不仅用于衡量银子,还用于衡量其他物品。
宋朝
进入宋朝时期,银子的计量单位变成了“两”。1两银子等于100文钱,相当于唐朝时期的2两。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单位,如贯、万和亿等。其中,“贯”是以1,000为单位的银子计价方式,“万”和“亿”则是更大的单位。
元朝
在元朝时期,银子的计量单位是“两”、“钱”和“文”三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含义。1两银子等于100文钱或1,000文,也即是宋代的计量单位延续下来。而1文银子则等于10钱。元朝银子近似于宋朝的“金镒”,并且由于元朝统治者要求属内人交纳固定数量的银子,因此元朝**开始流通大量银元。
明朝
到了明朝时期,银子的计量单位变成了“两”和“钱”。1两银子等于1,000文(即宋元时期白银所价),而1文则等于10钱。
古代银票主要使用铜或铸铁制成的钥匙或锁匙来代替纸质票据。这些钥匙或锁匙上会刻有人名、面值、颜色等重要信息,在交易完成后,持有人将钥匙或锁匙交还给发行人,发行人便可以将相应的银子交付给持有人。
这种方式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并且流传至唐代时已经十分普及。由于钥匙或锁匙本身的结构牢固耐用,并且可以避免假冒伪劣等问题,因此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十分可靠的货币形式,并且经过漫长时间的使用而得以延续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