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这个字,它的来源与演变,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古代,“爸”并非专指父亲,而是随着语言的演变,逐渐固定为父亲的代称。它的字形也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更加易于书写与记忆。这个字背后,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家庭、亲情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我们称呼“爸爸”时,不仅是对父亲的尊称,更是对家庭温暖的向往与珍视。
“父”的诞生。甲骨文中的“父”,描绘的是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
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体系里,拿棍棒的人自然是最重要的男性家长,也就是“父亲”。 自诞生之日起,“父”主要用于尊称和背称(亲属不在场时的称呼),尤其是在书面语中,始终占据霸主地位。
“父”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在知识分子的文言中,在龟甲、竹简和纸张上,历经载年,字形也未发生大的变化,生命力如此顽强,跟汉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儒家礼教的约束都有关系,此不赘述。
称作曾祖父。在父系亲属中按风俗习惯属于本家人,因而平辈的除亲兄弟外叫堂兄弟,俗称不出五府都是亲的,特别农村更流行。但实际从血缘上讲,母系亲属也一样,只不过属外祖父母和舅舅而区别。按民法典的规定,亲属分三种,一是直系血亲,二是旁系血亲,三是姻亲。直系血亲是个人的父母和子女,除直系血亲之外有血缘关系的统称旁系血亲。姻亲即因联姻形成的亲属,如公婆和岳父母家的亲属。需提醒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虽是父母的直系血亲,但对本人而言叫旁系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