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法:
一、人物纪念说,主要有:1、纪念屈原
说,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也为了他的灵魂不在江里饿着,人们用粽叶包裹食物扔进江中,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还有划龙舟、戴香囊、系五彩绳、挂艾草、涂饮雄黄酒等。
2、纪念伍子胥
说:伍子胥心怀家国,却被奸臣陷害,为自证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尸体被投入江中,因此有传言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说,相传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由此传为神话,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
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回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据传始于战国时期。其中一种相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屈原曾是楚国的一位大臣和诗人,在他被流放后,深感思乡之情,最终投江自尽。为了防止鱼虾噬食屈原的身体,百姓们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赛、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来纪念他。
此外,端午节也与驱邪避疫有关。因为农历五月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在这个特殊时期进行清洁祭祀可以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民间传说端午节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的说法,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